全球铜库存持续走低铜价仍有上行动力
全球铜库存持续走低,截至2014年5月22日,全球三大交易所铜库存总计仅29.1万吨!其中LME库存17.9万吨,上期所库存9.7万吨,COMEX库存仅1.5万吨。
这一水平意味着什么?自2008年以来,全球显性铜库存便没有比这更低的了。LME和COMEX库存都创了近6年来的新低,上期所库存的前一低点也在三年前了。从时间上来看,本轮全球性的铜库存减少从去年5月便开始了,持续时间长达一年,且没有放缓的迹象。
与低库存一致的是高企的现货升水。上海市场铜现货升水尤其惊人,今年二季度以来,升水便长期保持在500元/吨以上,期间最高一度达到1500元/吨,而这种现象近年来仅在2008年出现过。伦敦市场铜现货升水也处在高位,这种升水水平自09年以来仅出现过2次。
那么低库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消费、供给、保税区仓库、国储收铜一一说起。
首先,精铜消费运行良好,是低库存背后的支撑因素。中国铜消费总量基数大,即便铜消费增速从2004年至2009年的13%左右放缓至近年来的7%-9%,铜消费量依旧十分可观。就今年的消费而言,虽然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但是上半年的铜消费反而在增加。尤其是二季度的消费旺季提振效应明显,铜管和铜杆的消费均好于预期,拉动中国铜消费强劲增长。据CRU数据,一季度的中国需求量达260万吨,二季度全球将短缺15万吨。所以,我们找到了库存的第一个去处,那便是运行良好的消费情况。
其次,从供给来看,全球精铜产量平稳,对库存的影响偏中性。根据CRU统计,全球铜产量近几年增速都保持在3%以下,平稳的供给对库存变化的实质影响不大。结合消费来看,虽然市场上曾有过供需偏向宽松的预期,但是据CRU研究,今年上半年精铜短缺了5万吨。
单从消费和供给而言,并不能完全解释如此大幅度的库存下滑。实质的终端消费良好仅是库存走低背后的一个支撑因素,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保税区仓库。在这仓库里,去年一度存放了超过120万吨的铜,今年二季度也有80万吨,只是近期流出十余万吨。保税区仓库作为中国铜进口的缓冲地,对于进口贸易商等企业具有天然的吸引力。首先,贸易商通过开具信用证获得美元贷款,可以赚取国内外的利率差和汇率差,在保税区的铜可以被用于融资。其次,保税区的缓冲作用可以让企业在比价较合适时选择报关。最后,保税区具有税费方面的优惠。因此,保税区吸纳了亚洲地区相当大部分的LME库存,而且还吸引部分欧洲铜库存转移到这里,目前全球仅新奥尔良铜库存还具有较大的规模。
目前,保税区铜库存也仅有65万吨左右,而且还在不断下滑中。今年4月以来,随着沪伦铜比值的修复,上海进口亏损已经从亏损3000余元减少至亏损1000元上下,大量进口贸易商选择报关,近期保税区铜库存减少的十万余吨便是例证。受此影响,洋山铜溢价也从70美元/吨上涨至125美元/吨。除了比价原因,中国二季度的消费旺季也刺激了进口,尤其是铜管和铜杆消费均好于预期,加之3月铜价大跌后采购成本下降刺激了下游采购积极性,加快了保税区铜流入国内市场的速度。
全球铜库存的最后一大去处便是国储仓库了。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国储局已经批准2014年收购大约30万吨铜,但是收购尚未全部完成。按照每个月5万吨的量从3月开始计算,这个操作也要持续到下半年9月,所以后期铜库存仍有下行的动力。
综合起来,我们整理出了全球交易所库存大幅下滑的三大去处:被融资等因素锁定在中国保税区、被中国消费掉、被国储收购。这些因素使得全球铜库存处于很低的水平,也令到国内外铜现货升水高企,现货供应趋于紧张。因此,受全球超低库存水平推动,铜价仍有继续上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