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我们能否抓住这一轮机遇?
●一般来讲,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成本必须相对较低,二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不能太低,三是需要一定的市场和制度条件作为支撑
●中国连续8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迅猛发展。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初具规模。世界工厂正向中国走来,但距离还很远
●建设“世界工厂”的中坚力量是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因此有必要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对民营经济进一步催化和扶植,充分发挥其在制造业中的巨大作用
前不久,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了“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中心议题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是否出现了转移,以及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其实,关于这方面的议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自从1990年代美国所谓新经济迅速崛起以后,发达国家相继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加快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出现了新一轮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或新趋向。
传统制造业将转向哪里?各国普遍对此表示关注。一般来讲,新的制造业中心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成本必须相对较低,二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不能太低,三是需要一定的市场和制度条件作为支撑。显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国际资本选择的理想地区之一。
目前,我国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工人每年以百万计的数量进入劳动力市场,日均收入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大量培养训练有素而工资较低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业用地也很廉价,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也仅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是日本横滨的六十分之一。
因此,中国连续8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每年递增0.26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工业制造品出口额达到2400亿美元,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国制造”均占世界市场占有额的第一名,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初具规模,进而也就有了“世界工厂”之说。
新世纪给中国带来了新机会,但我们仍应保持清醒:世界工厂正向中国走来,但距离还很远。那是因为,第一,经济总量还很小。英国当年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产值全球比重达到20%,而我国现在不过5%。第二,企业规模不很大。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250万台,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台。第三,技术水平不高。机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不到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第四,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分别只有20%和6%,多数行业的产品设计、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第五,我国企业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外贸200强中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上,我国企业只摇荡在中低端。
显然,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还需10-20年的巨大努力,还需实现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从近期来看,最大的机遇是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上海有可能抓住这个绝好的发展机遇,因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首先需要寻求登陆点,而最有希望承接第一棒的是已奠定市场经济基础和出现产业集聚现象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但上海能否真正抓住这个机遇,关键还在于五条:
第一,迅速改变发展理念和调整发展战略。上海在1990年代通过“退二进三”重振了城市雄风,现在有必要考虑“二三并举”。但发展不能走老路,而要有新思路。由于上海的商务成本已高,因而除了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建立综合性生产基地外,应将重点放在发挥科技比较优势,建立“世界工厂的研发中心”;发挥区位和交通比较优势,建立“世界工厂的物流中心”;发挥内外联系比较优势,建立“世界工厂的采购中心”;通过“龙头”地位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与长三角以及其他地区共同打造“世界工厂”。第二,建设“世界工厂”的中坚力量是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因此有必要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对民营经济进一步催化和扶植,充分发挥其在制造业中的巨大作用。第三,重点发展在21世纪前十年中具有成长优势的制造业,对于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等坚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如成套设备制造业),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战略,通过自身拥有的实用技术、可靠质量、低廉价格和满意服务扩大市场份额;对于缺乏优势技术但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等),可以在引进技术与引进资本结合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集中力量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第四,促进金融深化和改善金融服务,以适应中国建设“世界工厂”的需要。第五,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包括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制定创新战略,增加开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形成网络式和开放式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以大型企业联合体和骨干转制科研机构为依托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以及以企业为中心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