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回收行业遭遇“寒冬”,相关企业亟待转型
“如果不是为了帮老板看着摊子,看着现在这将近少了一半的收入,我早不想干了。”杭州一位收废品的郑师傅叹气说道。郑师傅来杭州做废品回收生意已经第八个年头,据郑师傅所说,近几年废品收购生意大不如前,眼下的行情,大概只有2008年金融危机时能够相比。
同样遭遇尴尬的还有南京的“破烂王”邱师傅,“眼瞅着这回收市场的行情一路走低,心里就盼着回暖呢,真不行只能转行了”,45岁的邱师傅蹲在止马营的人行道上,无聊地翻看着收上来的报纸。
据记者了解,还有许许多多从事废品收购的师傅,同样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抱怨和对工作的担忧。曾经风光一时、走街串巷的“破烂王”们如今似乎都是销声匿迹了,曾经响彻于大街小巷的吆喝声也是不见了踪影,记者带着疑问走访了几家相关单位,经过详细的了解,才终于明白了他们“消失”的秘密。据介绍,废品回收行业目前已跌至6年来的最低点,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意味着这个产业正在遭遇“寒冬”!
从事废品收购多年的一位孙经理分析,回收上来的废品通常是经过再加工成为工业原材料,因此,废品回收价格直接受到工业原材料价格的影响。近几个月来,受国际大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铜、钢铁等工业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下降,从而波及废品回收价格。而废品回收与制造业,像是捆在绳子两头的蚂蚱,故是一伤俱伤。
因此,在九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废纸利用大会中,相关的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深度的探讨。
记者从会议中了解到,我国废纸量大幅下降,既有宏观经济下调、消费方式转变的原因:下降带来包装纸需求下降,内需不足造成文化用纸需求连年下降;再一个就是有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抑制投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造纸行业产能过剩、减产、关停,而经营成本高、利润低、逼迫企业转型;而秩序混乱、大企业缺位是行业自身的原因。
当日的会议之中,各方不但探讨了国内废纸行业没落的原因,同样,他们也对市场废纸需求量、废纸回收率及未来增长空间、海外废纸供应与采购成了共同话题,结成战略联盟,对走规范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也达成了基本共识。
废纸分会秘书长唐艳菊指出发表的建议同样引起各方的共鸣,建议指出:
第一规范化发展。推行废纸分类等级行业标准,制定打包厂经营管理规范,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办法,建立淘汰机制、行业黑名单,规范税收管理。
第二规模化发展。建立2-3家大型废纸交易中心、15家区域或全国性回收加工企业,每个500万人口城市布局10家中等规模回收加工企业,逐步淘汰每月500吨以下小微打包厂。
第三差异化发展。做高等级废纸,使产品差异化;建物流交易中心、交易所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模式差异化;资金、仓储、担保、信息、物流和质检等服务也要实现差异化。
第四结成战略同盟。产废企业、回收企业和打包厂结成采购同盟,造纸厂和打包厂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一致行动,推行统一质量标准和定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