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讲座相遇
当北京的居住者越发丰富多元之后,这个城市的文化也开始混杂并生,并且充满包容性。缩小到听讲座这件事情上,你会发现还真有不少选择,不管你的种族、职业、文化背景差异有多大。
书虫 外籍务工人员集散地
最近书虫咖啡馆在办文学节,一般每天两场讲座,12:30到13:30,17:30到20:00,周末安排四场,一共持续两周时间。用店主ALEX的话来说,就是把以往的沙龙密集地放到一段日子里。
虽然办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但ALEX也承认文学节的确让人气提升,营业额自然也有所增长。在一长串的活动安排中,大约只有朱文是你可能听说过的嘉宾,他带来了他的《云之南方》,李翊云作为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虽然在国际上获得了几个分量不轻的文学奖项,但是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还是相对陌生。裘小龙的“陈超推理系列”在中国有多少市场也属于可探究问题,不过书虫的消费群体中70%-80%都是外籍人士,这些嘉宾在他们当中没准知名度更高,这种拥有跨文化经验的嘉宾自然也是书虫特别厚爱的。
以往的沙龙中,ALEX这个文学爱好者多少有点顽固,嘉宾们的书她一定亲自读过,“基本上以文学为主,当他们来中国,比如他们的书出中文版的时候,或者他们来中国旅游,只要我知道我就会想办法请他们来。”所以沙龙的主题时效性都不那么强,偶尔也有新书的发布会。不过商业类的书籍书虫是不做的,“不是为了卖书或者推销他们的公司,有趣才是我们的标准。如果有人会利用这个地方宣传他们自己的书或者公司。这样的事情我们100%不做。”
ALEX的有趣相当宽泛,写出 《穿PRADA的恶魔》的时尚主编前助理维斯贝格尔和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都属于她钟意的范畴。对于前者“首先她非常非常出名,大家都想认识一下有名的人,想知道她为什么写了这本书,她的灵感来自哪里?”虽然没看过小说,但ALEX看过这个电影,“对流行、时尚文化感兴趣的客人会来这个沙龙,而德波顿我也肯定会邀请,虽然来他沙龙的客人可能和前一个完全不同。他的书非常非常深,但是这两个阅读群体中的人都属于店里的客人。”
外籍客人中包括在中国工作的使馆人员、记者、商务人士,还有学生,他们在书虫阅读母语书籍,和作家交流,“也许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一些寂寞,在这里比较能够交到朋友。还有在外国生活过的中国人,在这里能找到熟悉的感觉。”所以书虫在北京的外国人圈子中享有相当高的名气,不少客人在回国之前会把自己的私人书籍免费捐赠给咖啡馆。而对于ALEX,有时候说“不”真是件难事,不少作家会拿自己的作品毛遂自荐,希望在书虫举办沙龙,“但是我看了之后也许非常不喜欢,说‘不’的话又怕别人心里难受。”说到这里她忍不住笑了。
当初是为了做沙龙ALEX才开了咖啡馆,5年以前,书虫还在三里屯北街,空间小得只放得下20个座位。“沙龙对于个人来说有机会认识非常多非常有意思的人,不仅仅是嘉宾。这也是我的目的和社交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三里屯路4号楼电话:010-65869507
涵芬楼 游走在学术和亲和之间
涵芬楼举办讲座最早是在04年,中间因为没有合适的主题,又不想滥竽充数,时断时续,到了最近三四年,基本能保持每个月五到六次。作为商务印书馆——中国现代出版的起源地,涵芬楼的讲座主要定位在人文社科方面,偶尔也有其他主题的活动,不过必须有益于成长,有益于传播文化。负责讲座组织的刘继蕊小姐介绍,对于嘉宾的选择,涵芬楼没有固定的范围和标准。“如果可以,每个人都是演讲者,他们通过自己对生活、学习等等的感悟总结出一些有益于(或愉悦)身心的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都是我们的邀请对象。”
讲座的受众也定位在大众读者,因此嘉宾在深浅上会有一个度,但是,实际到场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有选择地前来,一般在讲座主题的专业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比如近期嘉宾黄永松讲的主题就是“汉声杂志与中国文化”,来的都是对中国民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很多都相互认识。一般讲座是嘉宾主讲一小时,此后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用于嘉宾和读者交流。
涵芬楼的二楼摆上6排椅子就形成一个会场,黄永松主讲那天来了近50个人,椅子不够坐,读者三三两两靠在书架旁聆听。刘继蕊介绍,一般讲座的人数都维持在70人左右,最多的一次来了100多人,那天是黄永玉的 “一路唱回故乡——诗歌吟诵会”。
即使讲座的题目和氛围都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它们却都足够亲和。因为定位是普通读者,嘉宾也会使自己的讲座内容通俗化,有些偏涩或过于学术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读者听得明白,也乐于去听,乐于吸收。
刘继蕊认为一个好讲座的要素包括:观点明确,知识含量高,主讲老师口才好。而涵芬楼的讲座也在不断调整中,挖掘一些新话题、新观念,并不仅仅是学术,也会同时下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大众关注较多的现象结合起来。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电话:010-85117603
单向街 北京的城市之光
单向街的沙龙闪耀着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更像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种标签,可以让你在人群中迅速地被分类。
店主之一的许知远在其《重拾静谧的激情》一文中,娓娓道出了开书店的初衷:一直以来梦想自己有一家干净明亮的书店,在冬日晒太阳,夏日露天坐在院子里,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他也丝毫不掩饰单向街的复刻,“三年前第一次去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正好赶上诗歌朗诵,那是一些用德语、波兰语朗诵的诗词。不知所云,但却喜欢里面的气氛,一群年轻人和老头子坐在一起,表情单纯。真的有些东西,大家应该一起分享;真的有些信念,我们应该没有保留地坚持。”事实上刚开始的一部分听众和嘉宾都是因为慕许知远和单向街那些做传媒的店主之名而来。而在单向街的网站上,活动介绍的最后,都会注明“单向街致力于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除特别注明外,由单向街主办的系列‘单向街·沙龙’均为开放性的免费活动,不收取门票。”
单向街最大的硬件特色除了书店装饰的设计感之外,大约就是院子,夏天的沙龙也都安排在院子里,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陷在舒服的帆布椅中,一大群人读诗唱歌,或者放电影,猫咪从脚边轻巧无声地经过……足够文艺,足够生活。现在除了圆明园店外,单向街还有两家合作店,万达广场店跟咖啡馆合作,店主是做纪录片的,所以安排在那里的沙龙偏影像和传媒,而世纪坛店因为跟蓝石俱乐部合作,会组织偏商业一点的活动。圆明园店因为旁边多是大学生,则偏学术和文学。
从2006年3月第一期开始,单向街的沙龙维持着最少每周一次的频率,夏天的时候有时周末两天都有活动。室外沙龙最多的一次来过200多人,那是欧阳江河的《中国独立电影》,还有就是陈丹青任嘉宾。平均来说也维持在每次60到80人。
说到嘉宾的选择标准,一直负责沙龙组织的王燕安小姐介绍:我们也没有什么限制,就把范围放大,在自己的领域有成功和独到之处就行,有自己的积累,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嘉宾确定之后不会限制太多,包括讲的题目也是他自己定的,我们会把听众的年龄层,大概教育程度告诉他。具体怎么讲,讲到什么样的深度这都是嘉宾自己去把握的。
这种自由包容的态度使单向街的沙龙内容既包括了专业学术范畴的,又有五彩斑斓的流行文化。嘉宾年龄跨度惊人,上到楼西庆、陈志华这样的老者,下到春树、彭磊这样的活泼青年,总有一个适合你的口味,前提你是讲座爱好者的话。
今年单向街新增了读书会沙龙,没有嘉宾,人人就一作品发言,或者一起看部电影,大家谈感受,更多的互动性,也增加了沙龙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