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活跃显示中国产业变强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各路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外资并购活跃,不仅是中国政府政策引导和鼓励的结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外资引进中的体现,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通常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资并购是国家产业实力增强、开始成为经济强国的标志。
首先,以并购方式引进外资是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的结果,是中国外资引进方式上的一个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资引进主要是通过外商的“绿地投资(项目)”来实现的,而其直接结果是每年有上千万亩的优质耕地被占用。资料显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加快,中国的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从1996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1425万亩,并导致从1999年开始的粮食生产连续滑坡。于是,有人大声疾呼,拯救耕地刻不容缓。
为了减少和限制“绿地投资(项目)”对日益减少的耕地面积的占用,引导和鼓励外资通过实施收购、兼并,对现有企业资源进行直接投资和整合,中央政府于两年前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外资并购活动进行引导、鼓励和掌控。
其次,并购也是国际间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印发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提供的数据资料,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并购活动,一般要占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70-80%。一个并购案例的交易金额动辄几亿、数十亿美元,甚至高达数百亿美元。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0年英国沃达丰空中通讯集团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交易规模竟高达2000亿美元;当年全球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12708亿美元,其中约11000亿美元是通过并购方式完成的。由此可见,尽管人们对并购产生的后果褒贬不一,但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却是不争事实。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每年引进的600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中,仅有不到5%的比例是通过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与国际直接投资通行的做法相去甚远。
第三,外资选择以并购方式进入是中国产业实力增强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资在华并购活跃,是因为中国已经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而这正是国家产业实力增强、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标志。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状况,早期外资在中国采取“绿地投资(项目)”应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除了缺乏相关政策法规配套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资源严重匮乏,当时市场上可以成为外资并购对象的目标企业并不多。其中,占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而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个生产单位,甚至还是行政机构的附属。而民营企业因技术、设备、产品及管理落后,均无法成为外资并购的目标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一大批经过市场竞争洗礼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和资源,并以“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优势进军世界市场。而且,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以各自拥有的竞争优势为依托,形成了由“国企、民企和外企”构成的中国企业资源组合。国有企业经过几轮大的调整,已经基本上从一般性竞争行业中退出,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行业的主导供应商,包括电信、金融、能源、港口、民航、铁路、公用事业以及个别大型制造行业如石化、钢铁等。国有企业均拥有市场准入优先权,具有稳定的获利能力,因而是中国经济中最优质的企业资源。民营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拼杀,已从过去小而散的个体户、小作坊生产经营,迅速发展成为可以主导一般商品生产和供应的主体,其产品几乎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电、家具、服装、食品、玩具、文具等,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并且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资源。外资企业尤其是早期进入的外资凭借着熟悉境内外文化优势获得成功,他们为激活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的著名品牌企业。由于其同时具备了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因而成为中国企业中管理最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资源。此外,中国的企业资源还近水楼台,占据着世界最大的市场,这也是外资热衷于并购的重要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世界各国对外资并购普遍采取的重点或选择性监管原则,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对外资并购的管理已相当严格。按照《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外资在中国实施的每一项并购,无论大小都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所以,只要照章执行,我们完全可以控制外资并购的节奏,完全没有必要颁布更加严格的限制令来阻止刚刚开始、来之不易的外资并购热情。当然,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必要下达中国企业必须与某个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的指令。事实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来应对外资并购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大规模外资并购热潮过后,中国企业不仅不会消失,也不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相反,我们的企业将在外资并购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健。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
作者:李小钢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