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合作全力培养创新型机械人才
近几年机械工业的大发展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施展才能的舞台。"在日前召开的2006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不仅肯定了近些年来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取得的成绩,而且进一步强调,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机械工程师,中国将会进一步与国外教育界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进步:观念更新 众所周知,以前机械工种并不是非常体面的工作,因而机械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很抢手,但是这种情况在近两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周济说,今年机械类专业的社会需求位列专业总需求第一。<BR> 作为教育部部长,周济对近几年机械工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有深刻的印象。他说,机械工程教育的规模在不断增长,同时教育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机械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生不断增加,2005年机械工程类在校生达到86.6万余人,机械类专业已经占整个工程专业的11.9%,整体上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匹配。 他认为,中国有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如果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庞大的人才资源。现在是难得的机遇,因为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坚实基础,机械工程教育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人才,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一大批青年把成为机械工程师当作自己的梦想,因此学校的生源充足。特别是目前学校教学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很多学校产学研结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促使很多毕业生在重大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青藏铁路建设。 尽管近几年机械工程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周济明确指出,机械教育还有弱点,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教学手段与国外存在差距等。 缺陷:整体有差距 据记者了解,企业高薪难求高级技工的事情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不少企业对招聘岗位开出了不低的年薪,但招聘人员还是觉得招贤不易。 他们反映,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理论和技能不过关。对于相当多的企业这种困境难以解决,因为即使他们想招一些有潜质的新手,但那种只有大型公司才有的完整的针对新手的培训体系,很多企业没有。 目前,相当多的机械类学校在教学手段上存在差距,虽然已经普遍打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落后教学状态,但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应用依然很少。这些问题都对机械类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是刚毕业的学生操作能力差,另一方面高学历也不等于高级人才。记者在很多机械企业的招聘启事上看到,不少单位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年龄作了相关的要求,对学历的要求倒不高。而且很多企业对老工人也敞开大门,尽管熟练的工人一般年龄较大,英语水平不高。 趋势:走向国际化 针对这种状况,周济提出,中国必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机械工程师。这些人应该德才兼备,掌握超前的技术,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周济希望推进企业参与教育的过程,在学校大力推进实践教育。在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上,加强与国外的合作,选派优秀的人才出国学习。 他指出,国外的机械工程教育的确有许多值得国内的学校借鉴,尤其是在创新与机械工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今天,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了机械教育的重要课题。对此,周济在机械工程教育与国外合作的问题上提出了三点建议:联合培养高层次的工程人才;发展多种形式的高水平科研合作;广泛探索合作交流的新机制。 美国Drexel大学教授StephenDi鄄rector认为,如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工程师会越来越国际化。因此,拥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和更富有弹性的学习层面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该增加试验课以及外语、音乐等选修课,促进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