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装载机企业频发下的市场格局(图)
align=center>
柳工CLG899III轮式装载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装载机市场之广、升幅之大,早已令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垂涎三尺,千方百计想进入这个大市场,但由于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牢牢地把住了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命脉,这些国际装载机制造企业,包括主要制造企业在内,使出浑身解数,就是进不来。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从开始的直接向中国出口销售,到向中国输出技术,以技贸结合的形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即所谓的技术换市场等都未成功。直到后来的合资、独资等各种方式都尝试过了,都收效甚微。最近外资企业通过收购中国主要装载机骨干企业,用“属地化”管理方式初步露出了成功的苗头。
外资企业渗入中国装载机市场是个啃骨头的过程,用尽浑身解术,但在2004年之前仍无建树,直到找到了收购中国骨干装载机企业这一妙方,才得以在中国严丝合缝的装载机市场开了个口子,而且越开越大,这种情况下,未来中国装载机市场格局将会向何方发展……
外企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概况
世界制造装载机前3位的企业卡特彼勒、沃尔沃、小松,以及其他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如德国的利勃海尔、日本的东洋运搬(TCM)、川崎、古河,美国的约翰迪尔、凯斯,意大利的菲亚特等,其装载机都先后来到了中国。但由于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牢牢占据了中国装载机市场,国外装载机哪怕是顶级名牌产品都很难批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除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一直坚持在中国装载机市场外,其他装载机制造企业基本上停止了装载机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
外企以直接销售的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20世纪50年后期到60年代,在上海、山西太原、四川成都等都开始使用过装载机。由于当时中国并不生产装载机,开始用的数量很少,但都是进口机器。最早是从日本小松、东洋运搬等进口。因此,小松是最早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与美国已经建交,商务往来逐步开始。1975年,随着中国石油部购买了美国卡特彼勒的38台工程机械产品(大部份为装载机)开始,卡特彼勒的装载机就逐步打开了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大门。
中国本土企业所产装载机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起步,70年代行业的形成,到80年代初,已形成了年产2000多台装载机的能力,基本上能满足当时中国市场的需求。由于售价低廉、服务到位、配件充足,中国本土企业所产装载机逐步受到用户青睐。卡特彼勒、小松等装载机虽然属世界一流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比较早,但由于售价比中国本土企业产品高得多,且配件、服务也不十分方便,使当时的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因此,卡特彼勒、小松等国外品牌装载机产品在中国市场上一直维持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的水平上,未有多大建树。尽管后来卡特彼勒、小松等在中国建立起来了强大的营销服务网络,但其装载机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仍无多大作为。
外企以输出技术换取中国装载机市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装载机市场每年已达到了6000台以上,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看到中国装载机市场这块“肥肉”,都千方百计地寻找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路径。这时,正是中国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急需提高技术质量水平的关键时刻,瞄准了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尔、川崎等世界先进装载机制造技术,希望能引进这些先进技术。而这些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又急需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也想通过向中国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输出技术而获得市场,于是两相情愿,一拍即合。这就是当时中国装载机行业著名的“以技术换市场”的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装载机行业长达10年之久的引进技术高潮时期。这个时期我国装载机行业引进技术方式为技贸结合或许可证贸易,最主要的引进技术是1986年以许可证贸易的形式,一条龙引进卡特彼勒技术,装载机主机企业中的柳工、厦工、宜工3家分别引进了卡特彼勒966E、980S、936E型轮式装载机制造技术,到1995年结束,共长达9年时间;其次是1985年和1990年常林以技贸结合的形式引进了日本小松的WA300-1和WA470-1技术;第三项最重要的引进是徐工徐装以技贸结合的形式于1985年和1994年引进了日本川崎的KLD85Z和KLD95ZII技术。
我国装载机行业引进这些技术总的说来效果并不明显,没有推土机方面引进日本小松技术那样成功,但对促进我国装载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引进技术并不十分成功,因此外企输出技术来换取中国装载机市场的目的也基本未达到。卡特彼勒、小松等在中国的装载机销售量仍徘徊几百台以内,这在中国装载机庞大的市场上时可忽略不计的,仍没有任何突破。
外企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中国装载机市场更加红火。到1999年,中国装载机市场已突破了2万台,占据了当时全球装载机市场的约30%。到2002年,中国装载机市场已突破了5万台,占据了当时全球装载机市场的约50%。但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这些世界头号装载机制造企业只能望洋兴叹,仍难于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这时他们纷纷改变方式,采取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欲批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首先是小松在中国常州与常林共同出资成立了小松常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小松控股占60%股份,常林占40%股份,主要生产小松WA系列装载机,但几年运作下来很不理想,与预期的目标差十万八千里。后来小松继续加大投资,常林的股份已稀释到只剩下8%,此时小松装载机的销售量仍没有任何进展。该合资公司转而生产小松挖掘机,销量、效益不错,主要靠挖掘机盈利,装载机仍无任何建树。
利勃海尔与鞍山一工、中外建等合资合作,在中国生产、销售利勃海尔高档全液压装载机,结果也如过眼烟云,烟消云散而收场。
因此,外企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基本以失败告终。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以“属地化”管理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装载机市场取得了井喷式超高速迅猛发展。从2002年的5万台发展到2007年的16万台,短短5年间增长幅度达220%以上,平均每年增幅达44%以上,这在世界装载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样红火的中国装载机市场面前,卡特彼勒、沃尔沃、小松等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以及韩国斗山、现代等新兴的、欲想大规模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企业,都在积极另寻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方式方法。其中收购中国主要装载机骨干企业,用“属地化”管理的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取得了初步成功。
首先是卡特彼勒发动了并购中国装载机主要骨干企业的强大攻势,先后与柳工、厦工等中国装载机龙头骨干企业有过多次接触,欲并购这些龙头骨干企业,都因这些企业坚持自己的品牌而未成功。随后,卡特彼勒转向其他骨干企业发起了并购攻势,终于在2005年并购中国装载机行业排名第六的山工获得了成功。于2005年收购山工40%股权,2008年2月又完成了山工余下60%股权的并购。至此,山工已成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100%全资子公司。卡特彼勒采用像香港回归后所采取的“港人治港”的类似方法,基本上用山工原班人马、原来产品,即所谓“属地化”管理获得了成功,3年来产销量翻了一倍多,利润增长了近10倍。卡特彼勒正在利用并购山工的成功模式大举向中国装载机市场进军!
瑞典沃尔沃,韩国斗山、现代看到卡特彼勒并购山工实行“属地化”管理获得了成功,就紧随其后,沃尔沃并购山东临工、斗山并购烟台裕华、现代并购泰安龙泰均获得了成功。至此,国外装载机制造企业基本上找到了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一条路径。
外资企业计划在中国扩大的装载机产能均大得惊人,这样看来,中国本土市场已经不是其最终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在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本土装载企业将与外资企业正面对垒,而外资企业手中的利器正是来自中国工厂的高性价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