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企业挺进东盟正当时
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加强,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盟食品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已浮出水面,这给意欲开拓东盟市场的食品企业带来了新的柳遇。
依托自由贸易区平台发展互补性食品贸易
2002年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在柬埔寨金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有关人士分析预测,这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两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将为我国食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CAFTA的启动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自CAFTA框架协议签订以来,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促进效应得到发挥,双边投资项目与金额都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CAFTA正式启动降税后,彼此的投资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为我国食品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有利契机。
其次,大部分东盟国家食品工业并不发达。东盟大部分国家的产业以农业为主,印尼、马来西亚虽有传统食品工业,但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的食品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而柬埔寨的食品工业几乎是空白,加工食品依赖进口。这为我国食品业进军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再次,双方在经济结构和食品品种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东盟大部分国家食品原料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中国食品工业门类齐全,企业规模大,科技实力雄厚,加工能力强。对中国食品企业来说,东盟国家的食品消费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准人相对灵活,而且运输距离短。此外,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也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直接驱动力。
凭借会展搭建桥梁集中展示食业亮点
面对东盟食品市场这块巨大“蛋糕”,中国企业如何切人?参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东盟地区食品会展无疑是一条捷径。
2004—2005年,我国连续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有效推动了我国与东盟各国在食品领域的交流和合作。2005年4月,国家商务部首次批准在广西举办面向东南亚地区招商的“首届东南亚食品与生产、包装机械交易会”。展会上,来自全国的179家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集中展示了各自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从禽制品、水产品、果蔬加工食品到食品生产与包装设备等,应有尽有。意欲抢滩东盟市场的食品企业表示,他们正是要借此把产品推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
东盟国家代表表示,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出路,加工才有竞争力,因此东盟各国非常关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信息。中国农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在中国多举办一些农业(或食品)方面的交易会、展示会,会让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农民获益匪浅。
据悉,正因为看中了泰国及整个东盟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全球展览巨头德国科隆展览公司与泰国出口推广部将联合举办“Thaifex—泰国亚洲食品展”。而第三届泰国亚洲食品展将于2006年5月17日—21日在曼谷
包装加工配套输出越南可成投资前站
越南对中国食品的接受能力较强,奶制品、糖果产品、方便食品、软饮料以及食品加工生产设备等需求量很大,且市场回报丰厚。以冰淇淋类产品为例,在越南当地可卖出比中国高出一到两倍的价钱。专家同时指出,我国一些省区的包装、印刷行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食品加工技术成熟,投资越南有望占得先机。与此同时,越南近年来不断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中国企业可以在口岸经济区设厂,并享有诸多优惠。
从需求上分析,越南政府目前迫切希望加快食品包装业、加工业以及成套产业的发展。但限于本国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原因,急需借助外力谋求发展,即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并引进国外企业投资建厂。据悉,以往这类设备和相关技术多从欧美引进,价格昂贵。因此中国食品加工设备和产品在价格和质量上更具竞争力。就具体商机而言,食品切片机、搅拌机、灌装机、各种食品生产线以及成套设备等需求很大的产品,都可成为企业投资的重点。例如:越南盛产水果,年产量已达380万吨。为提高加工能力,越南正计划引进一批水果加工设备。
小心权衡标准先行规避风险慎选伙伴
综观东盟未来的食品政策倾向,专家分析认为,东盟各会员之间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本区食品的安全和在国际上建立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及农业。因此,不管是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进入东盟,还是东盟国家食品企业进入我国,标准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国中小型企业更应在进入之前认清自己的长处、短处,同时必须有充分的实施能力,以抵御不可预知的风险。
专家提醒,我国商家在选择当地合作伙伴时还要谨慎。企业到东盟国家进行投资,除要充分了解该国市场情况、风俗人情外,还应在当地选择合适的贸易合作伙伴,同食品分销商建立密切联系,这是进入东盟国家市场的根本途径。在选择合作者时,首先要对其合法的经营资格及信誉进行验证。其次应给出口加工设备制定合适的价格。如果我国出口价格偏高,出口实际价格再加上进口关税、客户佣金、运输环节的费用等,到消费者手中就不再具备价格优势了。此外,要对东盟国家仓储、运输现状有所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