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期待更为完善的长效机制
排成长龙的拖拉机、“趴窝”的耕整机、愁眉不展的农民、守着机械叹息的机手……在农忙时节出现的这一切,让人看得心急如焚。
仅仅过去两年时间,2006年春夏两季出现的严重柴油短缺现象,在2008年再次重演。
其实,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国内油价的严重倒挂,这些年,农机用油就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加上国内企业的“惜售”情绪和强烈的涨价预期,于是,上面描述的景象总会一次次的重现。
与其他产业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还在“靠天吃饭”。“春争日,夏争时”,重要的农时季节,往往就是几天到十几天的时间。所以,农业机械的高效率正是体现在抢夺农时上。然而,近年来,每到农机作业高峰,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柴油供应紧张情况,导致大量的农业机械“待岗”,延误了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机。
农谚说:“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是的“重中之重”。出现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的柴油紧缺,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面对每一次农业用油供应紧张的情况,相关部门都需要紧急沟通协商,从而将各种应急措施,以“部委令”、“政府令”、“紧急通知”的形式下达到各有关单位,千方百计保障农业机械用油供应。
2006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就数次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大石油公司、物价部门等保障“三夏”期间农业机械用油的供应。2008年再度强势来袭的“油荒”,又赶上了春耕时节,两部委不得不再次发文,严令“保供”。
在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用油往往给予较大的价格优惠和供应保证,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但在我国,这一切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有限的能源和无限的需求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还将会长时期的处于“能源紧缺”时代。而我国还远未达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刚刚进入中级阶段的农业机械化,对于能源还存在着较大的依赖。因此,对于可预见的“能源紧缺”,如果能从政策、制度出发,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用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证农业机械用油高峰时期的平稳过渡,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